用「吹泡泡」治療「言語失用症」或「發音遲緩」,有用嗎?
你知道嗎,我在研究所的時候,如果使用「非語言口腔運動(像是吹泡泡、吹笛子、吹吸管、扮鬼臉等等)」幫助有言語失用症的孩子訓練口說,會被教授打零分。不只我的研究所是如此,我工作上遇到所有的治療師,都不用口腔運動幫助有言語失用症的孩子。
原因很簡單:
口腔運動:是用來幫助強化口腔肌肉
言語失用症(Apraxia)或 發音遲緩(Speech Sound Disorder):是因為「大腦」對口腔肌肉下達的指令不夠精準,不是因為肌肉萎縮,也不是因為肌肉無力。
你發現了嗎?當孩子的神經肌肉一切正常,花時間做強化肌肉的運動,只是浪費孩子寶貴的黃金治療期。
吹泡泡無法幫助孩子提升「說話需要的口腔肌肉掌握力」
就如同鋼琴老師不會要求學生回家對著餐桌練習指力;籃球教練不會在沒有籃球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練習運球;語言治療師也不應該用吹泡泡、吹笛子、吹吸管、扮鬼臉等,這些「非語言口腔運動」,期盼學生有朝一日能把語音發清楚或把話說好。
欸,可是我的治療師說「吹泡泡可以幫助孩子掌握和控制口腔肌肉?」
控制肌肉的靈魂人物,就是腦神經。但是腦神經科學家發現:「控制說話的腦神經」和「控制非語言運動的腦神經」是位在大腦完全不相同也不相干同的位置(Hodge et al., 2002)。
換句話說,花時間讓孩子練習吹泡泡,是幫助他們的大腦建立「吹泡泡的迴路」,把泡泡吹得更快更大更好;而當孩子花時間練習正確發音,把話說清楚,就是幫助大腦建立「發音說話的迴路」,把話說得更好更清楚。
有「言語失用」或「發音遲緩」的孩子,他們需要的是「建立正確的大腦語音神經迴路」幫助他們精準的發音說話和溝通,而建立語音神經迴路最好的方式就是「說話」本身。
「天哪,我孩子的語言治療師為什麼不知道這些?」
治療方法需要有科學根據
其實「非語言口腔運動」在早期的美國非常盛行。直到過去15-20年,開始有排山倒海的科學研究相繼指出:「非語言的口腔運動(像是吹泡泡,吹笛子,吹吸管)的治療方式,雖然有許多治療師使用,但是他缺乏相關科學研究去證明它能提升個案的口說能力(Lass et al., 2008)」或是「非語言口腔運動的治療方法,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,科學家無法證實它對於個案的語音發展有任何正面影響,因此建議治療師需要重新評估使用此治療方法的必要性(Lof et al., 2008)。」
美國「言語失用症協會 Apraxia Kids」也在2004年統整所有科學文獻,跟家長分享到:非語言口腔運動對有言語失用的孩子沒有任何幫助。對這些孩子來說,非語言口腔運動既不能治標,也不能治本,還會傷荷包,浪費健保資源,更浪費孩子寶貴的黃金治療期(Lof, G. L. 2004)。
身為家長,我們該怎麼辦?
知識就是改變的基礎,每個孩子狀況都不一樣,如果你的孩子有言語失用症或是發音遲緩,卻發現治療師花大把治療時間做口腔運動,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治療師,請治療師閱讀以下文獻,和治療師一起討論重新評估使用非口口腔運動的必要性。
我也會繼續和大家分享美國最新的語言治療資訊,請繼續鎖定語言老師!
----------------
Reference:
Hodge, Megan M. "Nonspeech oral motor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dysarthria: Perspectives on a controversial clinical practice." Perspectives on Neurophysiology and Neurogenic Speech and Language Disorders 12.4 (2002): 22-28.
Lass, N. J., & Pannbacker, M. (2008).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-based practice to nonspeech oral motor treatments. Language, Speech,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.
Lof, G. L. (2004). What does the research report about non-speech oral motor exercises and the treatment of speech sound disorders? Retrieved May 15, 2008, from http://www.apraxia-kids.org/site/c.chKMI0PIIsE/ b.980831/apps/s/content.asp?cd=4644461.
Lof, G. L., & Watson, M. M. (2008). A nationwide survey of nonspeech oral motor exercise use: Implications for evidence-based practice.
----------------